|
新院区新气象 新蓝图新征程
发布时间:
2021-11-08
区中医院(区第二人民医院)院长王怡专访 区中医院创建于1986年,是一所集医、教、研、康复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,荣获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(市)龙头单位、浙江省“名院”建设单位、浙江省文明中医院、浙江省平安医院、临安区群众满意单位、区卫生系统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。 经过三十五年的风雨历程,医院发展终于迎来了新的篇章。11月6日,区中医院新院区正式投用。新中医院按照三级乙等综合性中医院标准建设,总建筑面积86464平方米,总投资约5.2亿元,省卫健委批复床位450张,包含住院楼、医技楼、门诊楼、行政楼、中医馆等区域。新院区的正式投用,将在中医院的发展进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它既能够为全区人民提供更高效、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,同时对推动城市建设、提升城市形象有着重要意义。 在即将搬迁之际,记者来到区中医院,就新院区设施设备提升、学科建设、发展前景目标、新院区内部管理等问题,与医院院长展开访谈交流。 ◎记者:王院长你好,新院区搬迁工作已于11月6日完成,新院区正式投入使用,请您介绍一下新院区的基本情况。 区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王怡(以下简称王院长):你好。区中医院新院区项目建设自2018年9月启动以来,备受区委区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关注。现在,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,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,经过三年时间的建设过程,克服了重重困难,工程已顺利完成。现根据上级部署决定在11月6日全部完成搬迁工作。 老院区建筑面积8835平米,实际开设床位300多张,临床学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空间上的掣肘,甚至部分病区由多个学科挤在一起开展工作。并且,近年来随着大量先进的检验检查设备、诊疗设备的引进,老院区的空间局促、规划设计不合理等问题,使得病患在就医流程中的体验感也会有所影响。 新院区的投用,将在这几个方面带来显著变化:一是就医环境的全面改善。新院区建设有住院、门诊、行政、中医四幢大楼,总建筑面积达8.6万平方米,省卫健委批复床位450张,空间上的显著提升,使得各科室细化分工更加明确,患者就医体验将实现质的飞跃;二是设施设备的全面升级。新院区在药房自动化建设、手术室、ICU、急诊室、血透室、产科、超声、放射、内镜等崭新的设施设备方面的投入巨大,智能化、高端化、精细化、个性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;三是人才团队建设全面加强。近年来,尤其是最近三年,医院以业务人才引进为主抓手,优化薪资待遇结构,员工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。 ◎记者:刚才听了您对医院的整体介绍,新院区的投用,将给医院带来怎样的发展契机,或者说医院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? 王院长:我院以打造“中西并重,全面发展”的现代化中医名院为目标,坚持科技兴院,倡导中医学术传承。医院发展,学科先行,我们坚持西医为基础、中医为特色,坚持外科微创化、内科操作化、医技临床化、介入精准化、服务多样化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我们积极谋划“内外并重”的方式来提升医院学科发展水平。 目前,我院已有多个专科列入国家级和省市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。其中,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个,省级中医名科建设项目3个,杭州市级重点专科2个。重点学科方面有:杭州市区域共建重点学科1个,临安区重点学科A类2个、B类2个,重点扶持学科2个。医院内部建设方面,我们在坚持提升综合实力的基础上,强化中医药特色和发展专病专科门诊。比如,我们的普外科、骨科、内分泌科、消化、妇产等大专科建设功底扎实,学科带头人在本区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;我们的心内科正在以心脏康复为抓手,逐步培养介入人才;我们的康复科依托针灸、推拿强大的团队力量,多年来在上级三甲医院的带领下已形成了鲜明的治疗特色和效果;我们的呼吸科虽然独立设科一年多,但在学科建设、人才配置、科研论文等方面后来居上;重症医学和急诊科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科得以提升、发展和完善。同时,泌尿男科、眼科、医疗美容科、头晕眩晕、中医睡眠等专病专科门诊和特色小科也发展得有声有色;以吴小明工作室为主的颈肩腰腿痛门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,吸引了不少区域以外的病人。传承创新中医药特色方面始终是中医院发展的主线,近年来,我们制定了中医师承计划并开始实施,承担浙江省适宜技术规范化培训基地工作,牵头开展全区西学中学习班,开展中医师进病房指导临床辨证施治,实行医共体内中医药一体化,增设临床中药师参与审方控制中药质量标准,推广和发展老百姓乐于接受的中医护理技术和“香囊节”、“膏方沙龙”等活动,中医药服务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。 外部协作方面,我院充分利用“双下沉两提升”和医联体的作用,持续深化与省市三甲医院的合作,每周来我院坐诊的上级医院专家目前已达15人以上,重点开展心血管内科、呼吸内科、普外、骨科、眼科等专科合作事项。如引进的骨科专家李方财团队、超声蒋天安工作室、浙江医院呼吸科钦光跃主任、红会医院王峻科长等,以专家坐诊、查房、讲课、手术指导、管理帮助等多种形式,全方位提升重点科室业务水平和医院管理能力,也让临安地区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内顶尖专家的医疗服务。 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下,接下来我院即将与一家综合实力强、中医特色明、在省、市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三甲医院开展全面合作托管,在医疗技术、管理水平、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达成通力合作,与医院建设“三乙综合性中医院、力争成为高校附属医院”的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相吻合,实现我院医疗服务能力和各项管理水平的再提升。 ◎记者:医院发展目标非常明确。那么,为了达成这个目标,除了学科建设之外,医院还能在哪些方面下功夫? 王院长:如果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方向趋势,那么人才培养就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。近几年来,我院同时开展线上、线下多渠道招聘,加大对实用性、骨干型业务人才、中医内科四证合一硕士以及紧缺专业人才的招引力度。近三年来,我院共招引人才136人,目前医院职工总数已达650多人,其中在编职工374人,其中中高级卫技人员占70%,研究生学历42人。拥有杭州市名中医(药)师3人,杭州基层名中医(药)师2人,临安区名中医(药)师14人;临安区基层名中医(药)师2人,临安区名西医1人。顺利完成区卫健局“十四五”期间“812”人才培养工程人选第一次选拔推荐工作,入选131、812梯队人才30人。 人才招引是第一步,加强医疗能力、科研能力建设,充分发挥人才效力是第二步。2021年,我院共有20个继教项目立项为省市级继教项目,并通过第二个金秋学术月活动已基本完成办班任务;聘请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进行学术指导,今年有18个院级课题分别选送区、市、省级科研管理部门。结合“请进来,走出去”和“双下沉两提升”等培养机制,在医联体、医共体范围内,充分发挥人才潜能,持续缩短城乡医疗水平差距,提升更广大范围内的群众医疗幸福感和满意度。 建全人才选择和晋升机制,将资源、待遇向卫技人才倾斜。我院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中取得较大突破,被省中管局选为首批二级公立中医医院代表,参加国家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,并进入全省前9名。让骨干人才在享受区委区政府福利政策的基础上,突出手术量质、中药饮片、三乙主要质量指标等的关注和倾斜,充分体现优绩优酬,职工报酬得到明显增长。 ◎记者:我听闻,医院在群众当中的口碑向来不错,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? 王院长:医院的口碑,医疗能力的提升是首当其冲的。近年来,我院在医疗能力上的提升明显。除前面提到的医疗能力提升之外,我院在内部管理和医护服务方面,历来是被患者们交口称赞的,被群众誉为“老百姓自己的医院”。 在医共体建设中,我院推行财务一本账、质控标准化、中药房一体化制度,组建乡村责任医生、基层全科医生、医共体专科医生的“1+1+1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,组织以“COPD”为主的慢病筛查团队,在农民健康体检中植入眼科、妇科、盆底等项目,提高农民体检的获得感。同时,对医共体内中药实行代煎和免费配送服务,努力保障基层群众的利益。 医护服务上,全院上下始终贯彻“以人为本、天人合一”的中医学理念,充分体现中医仁者爱人、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,以救死扶伤、济世救人为宗旨,时刻提醒全体医护人员尊重患者、敬畏生命、爱护生命。不断激发医院文化这一内生动力,塑造中医院“仁心仁术”的医者本份。 ◎记者:就当下而言,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很有必要,医院在我区疫情防控工作中承担着怎样的角色? 王院长:疫情防控,常谈常新。作为区级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,我院在疫情爆发初期就是奋战在一线的主力军。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在区卫健局的正确指导下,我院认真贯彻落实各项防控措施,结合不同时期面临的新形势、新问题、新要求,坚决扛起疫情防控的责任担当,在完成各项规定动作的基础上,以坚定的执行力扎实做好以下工作。 一是成立以班子成员领头的院内疫情防控巡查小组,将发现的问题书面反馈给相关科室,并开展回头看,形成问题闭环管理。 二是及时出台各项疫情规章制度和突发情况应急预案等,并将其装订成册,便于传播阅览。 三是将老院区13处入口封闭3处,其余出入口均安装门禁系统,实行病房楼南北隔离、住院楼病患分流等措施,24小时实行进口双码联查等措施,严把出入口安全。 四是门急诊就诊系统设置流行病学调查表,做到门诊患者流行病学调查率100%。 五是紧急启动发热门诊建设,医护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,在杭州市卫生行政部门验收时获得好评。 六是建立以院领导班子成员+职能科长担任驻村指导员模式,不定期对医共体成员单位及村卫生室、诊所、民营医院等开展拉网式排查,现查现改,为辖区内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工作增加一道“安全质检锁”。 七是引进新冠核酸快检设备,对于急需住院患者,启动快检程序,缩短患者等待时间。 八是充分发挥中医药抗疫作用,免费发放防疫中药汤剂包4000余份、防疫香囊千余份,院内门诊大厅、挂号大厅等处免费提供防疫中药茶饮。 来源:临安新闻网 作者:方远明
编辑:黄晓强
|
|